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出自 唐代 王昌龄 《代扶风主人答》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兴运会,何事发悲端。
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因内心苦闷而流泪,同时借歌唱《行路难》来宣泄情绪的场景。

“便泣数行泪”直白地写出一个人忍不住落泪的样子,眼泪不是一滴两滴,而是“数行”,说明悲伤强烈,情绪难以抑制。这里的“便”字用得自然,仿佛悲伤来得突然,无法防备。

“因歌行路难”则点明了流泪的原因——通过唱《行路难》来抒发内心的艰难。《行路难》是古乐府诗题,常用来表达人生困顿、前途坎坷的感慨。唱歌在这里不是娱乐,而是一种宣泄,用歌声把心里的苦闷唱出来。

整句诗的魅力在于它用简单的动作(流泪、唱歌)传递出复杂的情绪。悲伤不是静止的,而是通过“泣”和“歌”动态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主人公的无奈与挣扎。同时,它没有直接说“我有多苦”,而是用具体的行为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更打动人。

生活中,很多人遇到困难时也会默默流泪,或者通过音乐、写作等方式排解情绪。这句诗之所以经典,正是因为它捕捉到了这种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哪怕跨越千年,依然能引起共鸣。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