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

出自 唐代 刘长卿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独树 一作:独戍)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孤寂冷清的边塞夜景,我们可以拆解为两个画面来理解:

前半句"孤城背岭寒吹角":
就像电影镜头先给到一个远景——一座孤零零的城池背靠着黑黝黝的山岭,寒风中传来断断续续的号角声。这里的"寒"字用得巧妙,既写实(夜晚确实寒冷),又传神(号角声听着都让人打寒颤),把视觉和听觉的寒冷感融合在一起。

后半句"独戍临江夜泊船":
镜头拉近到江边,看见一个孤独的哨所,旁边停着夜泊的船只。"独戍"和"孤城"前后呼应,就像现代人用重复的滤镜效果,把"孤独感"不断放大。临江的哨所和停泊的船形成静与动的对比——哨兵必须保持警戒,而船只却已停歇,这种反差更显出戍边生活的紧张感。

整句诗的精妙在于:
1. 每个字都在营造氛围:"孤""独""寒""夜"这些字眼像积木一样,搭出一个完整的寂寞边关场景
2. 画面有层次感:从山岭到城池,从陆地到江水,就像用无人机由远及近航拍
3. 声音的运用:号角声打破寂静,反而让夜晚显得更安静,这种手法类似现在电影里用钟表滴答声来表现紧张

这种写法特别能引发共鸣,就像现代人拍下深夜加班时空荡荡的办公楼照片,配上远处传来的警笛声——都是用具体场景来表达抽象的孤独感。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孤独",但每个景物都在替他说这句话。

刘长卿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