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出自 唐代 王昌龄 《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离愁别绪的画面,可以拆解为两个部分来理解:

前半句"别后冷山月"——用"冷"字形容月亮,不是真的说月亮温度低,而是用拟人手法表现分离后内心的孤寂感。就像我们和重要的人分别后,看什么都觉得少了温度,连月光都显得清冷。山月本是寻常景物,但加上"别后"的铺垫,立刻让自然景象染上了人的情感色彩。

后半句"清猿无断时"——猿的啼叫声在古代诗歌中常象征哀愁,这里用"清"形容猿声,既写声音的穿透力,又暗指愁绪的纯粹。"无断时"三个字最妙,说猿鸣声连绵不绝,其实是比喻思念之情挥之不去,就像我们失眠时脑海里反复浮现的回忆,怎么都停不下来。

两句合起来看,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想你",而是通过冷月、猿鸣这些意象,把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视可听。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既含蓄又有画面感,让读者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就像我们听到某种特定声音就会想起某段往事一样。最打动人心的往往不是直白的倾诉,而是这种能引发共鸣的意境营造。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