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出自 唐代 王昌龄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冉冉 一作:荏苒)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共 一作:其)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的画面:千里之外的美好事物(“兰杜”指兰花和杜若,都是高洁的香草)如何能让人感受到呢?原来是通过微风悄悄送来了它们的芬芳。
诗人用最日常的自然现象——风吹花香,传递了三个层次的深意:
1. 距离与感知:即使相隔千里,美好的事物依然能通过细微的途径(如微风)触动人心,说明真正珍贵的东西不受空间限制。
2. 含蓄的力量:不直接写花多美,而是用"微风吹香"的侧面描写,让读者自己想象,比直白的赞美更有韵味。
3. 品格的象征:兰草和杜若在传统文化中代表君子的德行,暗示高尚的品格会像花香一样自然远播,无需张扬。
这种写法就像我们现代人说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用看得见的风和闻得到的香,把抽象的美好品质变得具体可感。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