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

出自 宋代 刘过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

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星驰铁骑,阵势纵横。人在油幢,戎韬总制,羽扇从容裘带轻。君知否,是山西将种,曾系诗盟。
龙蛇纸上飞腾。看落笔四筵风雨惊。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归来晚,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军营画面,用三个层次传递出肃杀威严的力量:

1. 万马不嘶
战马集体沉默的场面反常却震撼。通常战马嘶鸣才显声势,这里偏偏用"不嘶"表现纪律严明——千万匹战马像被按下静音键,暗喻整支军队令行禁止的素质。

2. 一声寒角
在绝对的寂静中,突然响起凄冷的号角声。"寒"字双关,既形容号角声的凛冽,又暗示战争来临的肃杀感。这一声就像划破夜空的信号弹,瞬间激活整个军营。

3. 令行柳营
用汉代名将周亚夫"细柳营"的典故(这里不细说典故本身),短短三字点明这支军队的归属——不是散兵游勇,而是连皇帝都要按规矩通传的精锐之师。"令行"二字如军令落地,与前文的马群静默形成因果呼应。

精髓所在
诗人像拍电影一样,先给个全景镜头(静默的马群),突然拉近特写(一声号角),最后揭示主题(军令执行)。不用直接写士兵多威武,通过马群的反应、声音的对比,就让读者感受到这支军队可怕的执行力。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写法,比直接描写千军万马更有冲击力。

刘过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