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华山高耸入云的壮丽景象,用大白话来解释就是:
第一句"岧峣太华俯咸京":
像巨人一样的华山(太华)高高矗立,站在山顶往下看,能把整个咸阳城(咸京)尽收眼底。这里用"俯"这个动作,把静止的山写活了,仿佛山是有生命的,正在低头俯瞰人间。
第二句"天外三峰削不成":
华山最著名的三座山峰(莲花峰、落雁峰、朝阳峰)高得像是长在天外边,陡峭得连神仙用刀斧都劈不出这样的造型。诗人用"削不成"这种生活化的说法,既形容了山峰天然的险峻,又暗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两句诗的精妙在于:
1. 用对比制造震撼:把巨大的城市和更高的山作对比,再用"天外"进一步拔高,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2. 动词用得巧妙:"俯"字让山有了人的姿态,"削"字让人联想到工匠手艺,都特别生动
3. 留白艺术:不说具体多高多险,而是说"削不成",让读者自己想象极限
就像我们现在拍风景照要找最佳角度一样,诗人用文字找到了展现华山之美的绝佳视角,既拍出了高度感,又拍出了山势的奇绝。
崔颢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