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古代军营中紧张而壮观的画面,用两个生动的场景传递出行军打仗的气势。
"风卷常山阵"——就像一阵狂风突然扫过常山,把整齐的军队阵型吹得猎猎作响。这里用自然界的狂风比喻军队行进时尘土飞扬、气势磅礴的场面,让人仿佛看到千军万马快速移动时带起的烟尘。
"笳喧细柳营"——军营中此起彼伏的号角声(笳是古代军乐器)打破了细柳营的寂静。细柳营是汉代名将周亚夫的军营,这里代指纪律严明的军队驻地。通过声音描写,让我们听到军营中传达命令的号角声,感受到整装待发的紧张气氛。
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风卷"和"笳喧"两个动态描写,让静止的文字有了声音和动感
2. "常山阵"与"细柳营"两个典故的运用,既点明军队的威武,又暗含对名将治军之道的赞赏
3. 前句写视觉,后句写听觉,形成立体的军营图景
就像现代电影中先给个大军推进的航拍镜头,再切到营地特写镜头,短短十个字就完成了场景切换,展现出古代文人用文字"拍电影"的功力。
明余庆
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隋代平原鬲(今山东平原北)人,明克让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陈末隋初间前后在世。善为诗,仕隋官至司门郎。大业十四年(618),越王杨侗称帝,为国子祭酒,今存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