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出自 唐代 李群玉 《书院二小松》

译文从此静静的书窗外便有了松声竹韵,如古琴般悦耳,在读书之余更添了一份清幽。

注释闻:听闻,听见。

赏析上半句叙写庭院里细韵轻送的两株小松,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下半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充满雅趣的生活场景:关上窗户,在安静的书房里,一边听着琴声的细微旋律,一边沉浸于读书的乐趣。

1. 画面感极强
诗人用“静窗”“细韵”“琴声”“读书人”几个简单的意象,构建出一个生动的画面——仿佛能看到一位文人独坐窗前,窗外或许有竹林清风,琴声似有若无地飘进来,与翻书声交织在一起。这种画面不需要华丽辞藻,却能让人瞬间感受到宁静的氛围。

2. 动静结合的巧妙
“静窗”是安静的,但“细韵”“琴声”却暗含流动的声音,一静一动之间,书房不再沉闷,反而充满灵动的气息。琴声不是喧闹的,而是“细韵”,恰如读书时若有若无的背景音,既不打扰思考,又增添了一份雅致。

3. 理想生活的缩影
这句诗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捕捉到了许多人向往的生活状态——远离喧嚣,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做喜欢的事(读书),同时被美好的事物(琴声)陪伴。它传递的不仅是闲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足:无需外界的热闹,内心自有寄托。

4. 留白的艺术
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快乐”或“这里很幽静”,而是通过场景让读者自己去感受。比如“琴声”从何而来?是别人在弹奏,还是风吹琴弦的自然声响?这种留白让人浮想联翩,也让诗意更悠长。

总结:这句诗的魅力在于用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个既真实又理想化的生活瞬间。它像一幅水墨画,留白处藏着无限意味,让每个读者都能代入自己对宁静与雅趣的理解。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