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出自 隋代 明余庆 《从军行》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战火纷飞、大军纵横的壮烈画面,用最简练的文字传递出战场的气势。

"三边烽乱惊"——短短五个字像镜头一样扫过边疆:多处烽火台同时燃起警报("三边"代指多地),冲天的火光和烟雾让整个边境陷入紧张慌乱("乱惊")。这里没有直接写敌人来袭,但烽火台的紧急信号已经让读者感受到危机降临的压迫感。

"十万且横行"——用夸张的数字("十万")展现军队浩荡开进的场面,"横行"二字尤其传神:不是规整的行军,而是像狂风扫过原野般势不可挡。这个"横"字既写出士兵们勇往直前的姿态,又暗含对敌军阵型的撕裂感,仿佛能看到铁骑踏破防线的画面。

这两句诗的魔力在于:诗人像战场记者般用14个字就完成了一个动态场景的速写。不写具体人物,却通过烽火和军队的集体动态让读者听到战鼓、看到硝烟;不直接描写厮杀,但"乱惊"与"横行"的对比已经暗示出攻守之势。这种留白手法让不同时代的读者都能代入自己的想象,既能看到古代战争的宏大,也能联想到任何对抗性场面中那种一触即发的张力。

明余庆

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隋代平原鬲(今山东平原北)人,明克让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陈末隋初间前后在世。善为诗,仕隋官至司门郎。大业十四年(618),越王杨侗称帝,为国子祭酒,今存诗二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