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失宠妃子的孤独与悔恨。
第一句"长门秋夜雨"直接点明场景——冷宫长门殿的秋雨夜。"长门"是汉代冷宫的代名词,暗示主人公已被皇帝遗忘。秋夜的雨更添凄凉,奠定了全诗忧郁的基调。
第二句"窗外滴寒声"进一步渲染氛围。雨滴声本是寻常,但一个"寒"字让声音有了温度,其实是主人公内心寒冷的投射。滴滴答答的雨声在寂静的冷宫里显得格外刺耳,就像在敲打她孤独的心。
后两句道出悔意:"悔不先辞辇,应无别恨生"。她后悔当初没有主动拒绝皇帝的恩宠("辞辇"用典,指汉代班婕妤为避嫌而辞谢与皇帝同车)。现在想来,如果当初保持距离,如今就不会承受被抛弃的痛苦。这种悔恨中其实暗含讽刺——后宫女子无论如何选择都难逃悲剧命运。
全诗妙在"不说破"。没有直接写"我多痛苦",而是通过雨声、寒冷、悔意来呈现,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二十个字就勾勒出深宫女性的典型困境:得宠时战战兢兢,失宠后追悔莫及,道尽了封建时代后宫女子无法自主的命运。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