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诗

蜀客更名缘好尚,汉臣书姓为同官。
孟公自合名惊座,子夏尤宜便小冠。
益号文章缘两李,翃书制诰有诸韩。
二元各自分南北,付与时人子细看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列举历史人物的改名故事,探讨了名字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现象。全诗通俗有趣,用典自然,展现了古人因不同原因改名的趣事。

首联用"蜀客"(司马相如)和"汉臣"(汲黯)的典故,说明有人改名是出于个人喜好(司马相如因仰慕蔺相如而改名),有人则是为了避讳(汲黯因与同僚同名而改称"汲"姓)。

颔联提到"孟公"(陈遵)和"子夏"(杜钦)两个例子:陈遵豪爽,用"孟公"这个名号很符合他豪放的性格;杜钦因眼疾常戴小冠,被称作"子夏"(孔子学生子夏也曾因眼疾戴小冠),说明外号要符合人物特征。

颈联讲述集体改名的趣闻:李益因诗文与前辈李贺齐名,被并称"两李";韩翃因同名的官员太多,皇帝特意在诏书上注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说明重名带来的困扰自古就有。

尾联总结说这些改名故事有南派北派之分(可能指不同地域的改名习俗),留给后人细细品味。全诗通过生动案例,展现了古人姓名文化中的智慧与幽默,让现代读者也能会心一笑。

王安中

王安中(1075~1134) 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履道,号初寮。中山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年青时曾从师苏轼、晁说之。晁教以为学当谨初,故牓其室为初寮。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徽宗时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以谄事宦官梁师成、交结蔡攸获进,又附和宦官童贯、大臣王黼,赞成复燕山之议,出镇燕山府。后又任建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靖康初,被贬送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又内徙道州,复任左中大夫,不久去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