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朔汰卒群鬨惊扰居民内外凛凛抚而赉之而后少定人情忧畏警夜愈严一夕霈雨群心顿苏张倅作喜雨诗见示因和其韵

居家多惰拙,为国常隐忧。
有时发鲁叹,乃或遭楚咻。
坏證至束手,错事皆从头。
收污挑怨愤,作劳睨嬉游。
变成生悍卒,祸已延数州。
胡然近辇毂,岂不闻高侯。
大决多所伤,小安其可偷。
悍心未熨帖,转手即寇仇。
嗟哉逢不辰,老矣何所投。
人力岂足恃,天意或为谋。
连夕蒸霮䨴,崇朝洗歊烰。
巷陌收燥坌,河渠涨浊流。
仰首戴恩育,欢心谁怨尤。
国步自兹稳,吾志将何求。
高人赠我诗,妙语清于秋。
口诵殊未已,头痛顿已瘳。
欣然万宇气,快以一笔收。
仁邻幸可卜,旧好今自修。
愿言为明时,却顾思远猷。
王度殊未饬,人情过则休。
朽索难系马,机心或惊鸥。
君方抱经济,我当归樊丘。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一场士兵哗变事件为背景,通过描写社会动荡、民生疾苦和久旱逢甘霖的转折,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社会乱象的痛心(前16句) 诗人用直白的语言描述社会问题:自己居家懒散却为国事忧心,政策反复导致民怨沸腾。特别描写了士兵哗变事件像瘟疫般蔓延,连京城附近都受影响。通过"大决多所伤,小安其可偷"的比喻,说明小修小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2. 久旱逢雨的转机(中间10句) 当人力无法解决困境时,一场及时雨成为转机。诗人用"巷陌收燥坌,河渠涨浊流"这样具象的描写,展现大雨冲刷了燥热与尘埃,也暗喻洗去了社会戾气。百姓欢欣鼓舞的场景,与先前的动荡形成鲜明对比。

3. 友人赠诗的慰藉(随后8句) 朋友赠送的诗歌像清凉秋风,让诗人头痛都好了。这里用"妙语清于秋""快以一笔收"等生动比喻,说明文学艺术具有抚慰心灵的力量,能让人从焦虑中获得解脱。

4. 治国理政的思考(最后12句) 诗人提出要修复邻里关系,在安定时期更要居安思危。用"朽索系马"比喻松弛的制度难以约束权力,"机心惊鸥"警示权谋会失去民心。最后以友人施展抱负、自己归隐田园作结,体现传统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

全诗的魅力在于: - 真实记录历史事件,具有史诗性 - 善用比喻(如大雨洗尘喻社会净化) - 情绪起伏明显(从忧愤到欢欣再到沉思) - 体现知识分子社会责任与无力感的矛盾

诗人通过个人感受折射时代动荡,最终回归到对仁政、民本的思考,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的情怀,正是中国传统诗歌最动人的精神内核。

杜范

(1182—1245)宋台州黄岩人,字成之,号立斋。宁宗嘉定元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极言台谏失职之弊。理宗嘉熙二年知宁国府,发粟赈饥,镇压两淮饥民反抗。还朝,累拜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数上疏抨击朝政积弊。淳祐四年,擢同知枢密院事,次年拜右丞相,上书言五事,继又上十二事,条陈当朝利病,提出为政主张。卒谥清献。有《清献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