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奉酬赵校书子直①

雁塔新题墨未乾,去年灯火向秋阑。
趣看天禄青藜杖,怕著王孙紫绮冠。
好在三山寻浩渺,何如一纸问平安。
觚棱放(一作皎)月无人到,玉糁初成许共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朋友赵子直的酬答之作,用轻松自然的语言表达了友情、仕途心态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前两句"雁塔新题墨未乾,去年灯火向秋阑"用两个生活化场景开篇——雁塔题名的墨迹还没干透,去年秋夜一起挑灯夜读的景象仿佛还在眼前。这里暗含对过去共同经历的怀念,也点出两人都是科举入仕的文士身份。

中间四句展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他调侃自己既向往"天禄阁"(汉代皇家藏书处,象征学问)的青藜杖(学者标志),又怕戴上王孙贵族的紫绮冠(官场象征),这种矛盾心理用"趣看"和"怕著"两个口语化词汇表达得生动有趣。接着笔锋一转,说与其在官场周旋,不如寄一封平安信问候朋友,或去"三山"(传说中仙境)寻找自由,这体现了对官场的疏离感。

最后两句营造出清幽意境:月光静静洒在宫殿飞檐(觚棱)上无人打扰,就像刚煮好的"玉糁"(米粥)一样朴素美好,邀请朋友共享。这个画面既暗含对宫廷冷清的感受,又透露出甘于平淡的生活情趣。

全诗妙在将仕途矛盾、朋友情谊和生活理想融于日常意象中,没有说教却意味深长。用"灯火""米粥"等平凡事物,与"天禄阁""王孙冠"形成反差,展现了一个文人既无法完全脱离仕途,又渴望精神自由的真实心态。

林光朝

(1114—1178)宋兴化军莆田人,字谦之,号艾轩。孝宗隆兴元年进士。通《六经》,从学者众,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行东南者,自光朝始。累官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曾率郡兵击败入境之茶民军。召为国子祭酒,除中书舍人。后出知婺州,引疾提举兴国宫。卒谥文节。有《艾轩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