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入试者
提壶挈榼春游闹,擎箱擐箧谁家徙。
通衢隘塞行人绝,露坐欠伸奴跛倚。
远闻雷轰应答,近亦洶洶殊聒耳。
轧然棘其八户破晓色,阵脚忽移去如蚁。
壮夫先入护几案,儒雅雍容行且止。
垂髫趁哄未知苦,戴白相持叹衰矣。
自从明诏到郡国,士出深山集城市。
但能操笔不曳白,秋榜人人都准拟。
分明结社战所兵,投合主司谁得髓。
昨科人令或亡,三年场屋能消几。
功名信分置勿言,身健频来已堪喜。
槐黄早脱吾侥幸,因送儿曹得观视。
傍人休笑李秀才,三十年前亦如此。
现代解析
这首《观入试者》描绘了古代科举考试的壮观场景,以及考生们的心态和生活的真实写照。
首先,诗歌开头描绘了考试当天的清晨,钟声响起,万家灯火亮起,考生们穿着白袍纷纷出门,准备去考场。这个画面展现了科举考试对考生和整个社会的重要性,几乎所有人都被这场考试牵动。
接着,诗中描绘了考生们提着书箱、酒壶,像春游一样热闹地前往考场。街道上因为人太多而拥挤不堪,甚至有些考生干脆坐在路边休息,奴仆们也随着主人一起赶路。这里的描写展现了考生们的紧张和忙碌,也透露出他们为功名奔波的辛劳。
诗中还提到考生们的声音,有的远如雷声,有的近如喧嚣,考场外一片嘈杂。等到考场大门打开,考生们像蚂蚁一样涌入考场,壮夫们先进入考场布置,而儒雅的考生则从容不迫地慢慢入场。这段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考场的紧张氛围和考生们的心态。
诗的后半部分则抒发了对科举考试的感慨。作者提到,自从朝廷发布考试诏令后,各地的读书人纷纷从深山老林中走出,聚集到城市参加考试。只要能够提笔写字,大家都觉得自己有机会上榜。这里反映了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的吸引力,几乎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考试改变命运。
然而,作者也表达了对科举考试的复杂情感。他认为,科举考试就像一场战争,考生们为了迎合主考官而绞尽脑汁,但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却寥寥无几。过去的考生有的已经去世,而三年一次的考试又能有多少人成功呢?作者感慨道,功名虽然重要,但身体健康才是真正的喜事。
最后,作者提到自己曾经也像这些考生一样,年轻时满怀希望地参加科举考试。如今他虽然已经不再是考生,但因为送自己的孩子参加考试,再次目睹了这场盛况。他劝旁人不要笑话自己,因为三十年前,他也曾如此奋斗过。这段结尾表达了作者对科举考试的深刻理解和对年轻考生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慨,展现了科举考试的宏大场景和考生们的心态,既有对功名的追求,也有对人生的反思,充满了历史的真实感和人性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