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吟
北风翻天送高梢,西江浪起如海潮。
千艘平城箭飞雨,城溃曾不烦兵交。
冯夷启扉众争赴,万栋烟氛毕方怒。
司徒命尽换州营,国公匹马杉关去。
溯流西上旌旗红,列城楼橹转盼空。
干戈七载遍宇内,朝野狼顾无英雄。
悲哉上下交征利,四维不张巧蒙蔽。
忧来却忆贾长沙,痛哭当年继流涕。
豫章逝水通钱塘,汉川北度趋洛阳。
洗日咸池佳气王,闻鸡矫首向扶桑。
千艘平城箭飞雨,城溃曾不烦兵交。
冯夷启扉众争赴,万栋烟氛毕方怒。
司徒命尽换州营,国公匹马杉关去。
溯流西上旌旗红,列城楼橹转盼空。
干戈七载遍宇内,朝野狼顾无英雄。
悲哉上下交征利,四维不张巧蒙蔽。
忧来却忆贾长沙,痛哭当年继流涕。
豫章逝水通钱塘,汉川北度趋洛阳。
洗日咸池佳气王,闻鸡矫首向扶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水患灾难,同时暗含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用电影镜头般的画面感展现洪水肆虐:北风掀起滔天巨浪,西江水位暴涨如海潮,千艘船只像箭雨般撞向城墙,坚固的城池不战自溃。洪水如凶神(冯夷)打开闸门,人们争相逃命,万家房屋在浓烟中燃烧,仿佛火神(毕方)在发怒。这里用神话人物强化了灾难的恐怖氛围。
第二部分(中间六句)转向现实讽刺:官员们(司徒)面对灾难束手无策,权贵(国公)只顾自己骑马逃往安全处。七年来战乱不断,朝廷上下却找不出一个真正为民解难的英雄。诗人痛心指出:当全社会都只顾追逐私利(上下交征利),道德沦丧(四维不张),就会导致巧言令色之徒当道。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借古喻今:诗人想起汉代忧国忧民的贾谊,如今自己也只能像他一样空流泪。结尾看似转折——豫章的洪水终将流入钱塘江,汉水向北奔向洛阳,但"洗日咸池""闻鸡扶桑"的典故暗示:黑暗终会过去,黎明终将到来,透露出微弱而坚定的希望。
全诗最震撼的是灾难描写与政治讽喻的完美结合:自然界的洪水对应着社会的道德溃堤,官员的失职对应着制度的腐败。诗人像拿着手术刀,既解剖灾难现场,又剖析人性黑暗,最后在绝望中仍保留一丝光明的期待。这种将个人悲愤升华为时代见证的写法,正是古典诗歌的深刻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