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赞美和对世俗功名的淡泊态度。诗中提到的“镜湖处士方干”是一位隐士,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隐士生活,传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首句“秪拟应星眠越绝”,意思是隐士只愿意在宁静的夜晚与星辰为伴,远离尘嚣。这里用“应星”象征隐士的高洁,而“眠越绝”则暗示他远离世俗的喧嚣。
“唯将丽什当高勋”是说,隐士只把美好的诗文当作自己的成就,而不是世俗的功名利禄。这里的“丽什”指的是优美的诗文,而“高勋”则是世俗的功名。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隐士生活方式的认同。
“磨砻清浊人难会,织络虚无帝亦闻”这两句进一步阐明了隐士的心境。隐士像磨刀石一样,能够分辨世间的清浊,但这种境界普通人难以理解。他编织的虚无境界,连天上的神仙也能听闻。这里强调了隐士的超然和智慧。
“鸟道未知山足雨,渔家已没镜中云”描绘了隐士所处的自然环境。山间的鸟儿不知道山脚已经下雨,而渔家的小船已经消失在湖面的云雾中。这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远离尘世的氛围。
最后两句“他时莫为三徵起,门外沙鸥解笑君”是诗人对隐士的劝告。诗人说,即便将来有人三次征召你出山,也不要动心,因为门外的沙鸥会笑你放弃隐逸生活。这里的“三徵”指的是多次被朝廷征召,而“沙鸥”则象征自由自在的隐士生活。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隐士坚守本心的期望。
整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和自然景色的描写,传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赞美和对世俗功名的淡泊。诗人希望人们能够像隐士一样,保持内心的宁静和高洁,不被世俗的名利所诱惑。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