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行者早早上路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思乡之情和旅途中孤独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首诗的每个部分,看看其中的内涵和情感。
1. 淇门钟动思苍茫,曙色催人道路长。 - 诗人一早醒来,听到淇门的钟声,仿佛被拉回到了远方。天色渐亮,但远方的景象还是一片朦胧,让人不禁遐想。天边的曙色提醒着诗人,新的一天已经开始了,而旅途依然漫长。
2. 良会渐看成往迹,羁魂空复在同乡。 -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过去的相聚仿佛已经成了遥远的往事,而自己却还身在异乡,依然在思念着过去的朋友们。诗人的灵魂仿佛被羁绊,无法回到那熟悉的地方。
3. 城陴炯炯寒留月,驿柳萧萧夜著霜。 - 诗人接着描绘了眼前的景象。城墙上月光的寒意依旧,仿佛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夜晚的柳树在冷风中摇曳,似乎在诉说着夜晚的寒冷。这里运用了“月”和“霜”这些自然元素,增加了画面的凄凉感。
4. 几度置书将却寄,无端鸿雁独南翔。 - 最后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单和无奈。他几次想要写信给远方的亲人或朋友,但最终都未能如愿,只看到南飞的鸿雁孤独地飞翔。这里用“鸿雁”象征远行的亲人和朋友,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一个旅途中的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他不仅感叹着旅途的艰辛,也在怀念过去与亲人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同时,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寄托了孤独与思乡之情,使整首诗充满了深远的情感韵味。
许邦才
许邦才(生卒年不详) 字殿卿。明代济南历城人。年少读书时与同县李攀龙、殷士儋为友。他们志趣相投,对八股文不感兴趣,而对唐以前的古诗文却极喜爱,常一起到山涧丛林吟诗作赋,乡人目为怪。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许邦才举乡试第一,先授赵州知县,未到任,又上疏改调永宁知县。后迁德府长史,勘验牢狱。四十二年(1563年)转周府右长史,赏加四品服俸。许邦才善于诗文,常题诗于山林庙宇,内容多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其诗风格追随李攀龙。作品有《瞻泰楼集》、《海右倡和集》、《梁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