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四十四首 其三

不是风兮不是幡,一重山后一重山。青春雨过无馀因,独倚危楼望刹竿。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自然景色,实际上暗含禅意和人生感悟。

前两句"不是风兮不是幡,一重山后一重山"像是在玩猜谜游戏:既不是风也不是幡,那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是在说人的心境。就像站在山前,以为翻过这座山就到头了,结果发现后面还有无数座山,暗喻人生追求永无止境。

后两句"青春雨过无馀因,独倚危楼望刹竿"更有意思。青春像阵雨一样匆匆过去,找不到留下的痕迹。诗人独自站在高楼,望着寺庙的旗杆(刹竿),这个画面既孤独又超脱。旗杆在佛教中象征觉悟,暗示诗人在繁华看透后,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解脱。

整首诗妙在把深刻的哲理藏在简单的景物里。用层层叠叠的山比喻欲望无穷,用雨后青春比喻时光易逝,最后用望旗杆的动作,轻轻点出对超脱境界的向往。读起来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但越品越有味道,让人不禁思考:我们拼命追逐的,到底是真实的需要,还是永远翻不完的"一重山"呢?

释法泰

释法泰,号佛性,俗姓李,汉州(今四川广汉)人。住鼎之德山,邵之西湖及谷山道吾,敕居潭州大沩。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七十一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