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庵

空林一径破秋烟,选胜无如此地偏。
但把茱萸酬暮节,何须丝竹写中年。
千重红树新霜后,四面青山落照前。
去去不嫌归路暝,满湖渔火送游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傍晚的山水美景,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诗意的感觉。让我们一起细品这首诗的每个部分,看看诗人是如何用简单的话语表达丰富的情感的。

首句“空林一径破秋烟”就像是打开了一幅秋日的画面,静静地走在林间的小路上,四周弥漫着淡淡的秋烟,给人一种清冷而又略带神秘的感觉。诗人通过对景象的描绘,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基调。

第二句“选胜无如此地偏”则点出了诗人观赏这美景的原因。这里的“偏”字用得妙,它不仅指地点偏僻,也暗示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更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远离尘世的喧嚣。这样的地方,让人能够更专注地欣赏自然之美,因此,诗人选择了这个地方来寻找心灵的慰藉。

接下来的两句“但把茱萸酬暮节,何须丝竹写中年”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诗人提到的“茱萸”是一种秋天常见的植物,古时人们常在重阳节时佩戴茱萸,以求健康和平安。这里的“暮节”指的是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常常让人联想到年岁的增长。而“何须丝竹写中年”则表示,尽管诗人已经年过半百,但并不需要通过音乐等外在的装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诗人在这里用“丝竹”(古代泛指乐器,多指管弦乐)来比喻生活中可能会让人感到压力或者束缚的东西。他想表达的是,人到了一定年龄,应该以更自然、更内在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后面两句“千重红树新霜后,四面青山落照前”描述了秋天的美丽景色,树木在秋霜的洗礼下颜色更加鲜艳,四周都是青翠的山峦,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格外美丽。这里的景色描写充满了秋天的意境,给人一种宁静而又丰富的美感。

最后一句“去去不嫌归路暝,满湖渔火送游船”则是对归家时的情景的描写。即使夜幕降临,诗人也不嫌归程漫长,反而被满湖的渔火所吸引,这种渔火的光线在夜色中显得特别温暖而又神秘,为诗人归家的旅程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面对岁月流逝时的一种从容和淡定的态度。诗中的每一句都像是描绘了一幅独特的秋日画卷,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秋天的静美与诗人的内心世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