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杂兴

结庐傍青山,绳枢瓮为牖。
生涯陌上桑,行径门前柳。
独行愧踽踽,顾盼无与偶。
策杖求友生,陶潜去我久。
岂伊逃醉乡,翻念鲁中叟。
寂寞柴桑间,寄意千载后。
庐山旧游路,往迹今已朽。
古今谅同辙,怅望一搔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山林的文人孤独而又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同时表达了对古代隐士陶渊明的追慕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开篇四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清贫却雅致的隐居环境:房子挨着青山,用草绳系门,破瓮当窗,门前种着桑树柳树。这种布置既有生活气息,又透着文人趣味,就像现代人喜欢在阳台种花种草一样。

中间六句写孤独心境。诗人独自漫步时感到形单影只,拄着拐杖想找知心朋友,却发现像陶渊明那样的知己早已不在。这里用"逃醉乡"形容陶渊明爱喝酒的个性,用"鲁中叟"指代孔子,暗示自己既向往陶渊明的洒脱,又放不下儒家济世情怀,内心很矛盾。

最后六句转入深沉感慨。诗人在陶渊明住过的柴桑地区(今江西九江)徘徊,觉得古今隐士的命运其实相似——庐山还是那座山,但古人足迹早已消失。结尾"怅望一搔首"的细节特别生动,就像现代人想不通事情时会挠头一样,把那种跨越时空的孤独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妙在把隐居生活写得真实可感:住得简陋但环境清幽,平时种桑看柳,偶尔也会寂寞想找人喝酒聊天,对古代偶像既崇拜又觉得难以企及。这种既享受孤独又渴望知音的矛盾心理,现代人宅家刷手机时大概也能体会一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