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乌鲁木齐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诗中的内容。
首句“绿到天边不计程”,形象地描述了绿意盎然的景象延伸至天边,给人一种无限延伸、无尽绿色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可能指的是芦苇丛生的湿地或草原,展现了大自然的广袤和生机。
第二句“苇塘从古断人行”,进一步说明了苇塘的密集程度,以至于从中穿过都极难行进。这反映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原始和复杂,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劳作,自然地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后两句“年来苦问驱蝗法,野老流传竟未明”,则转向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每年都在询问如何驱赶蝗虫,但这种古老的方法并不明确,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这里的“野老”指的是当地的老人或长者,他们可能代代相传了一些对抗蝗虫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可能并不完全有效或者现代人已经忘记了传统的做法。
整首诗通过描绘绿色的景象和人们与自然的互动,展现了乌鲁木齐地区独特而丰富的自然环境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态度。它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还反映了人们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无奈与坚持。
纪昀
纪昀 jǐ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