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阁用苏轼韵

白傅苏公总杳然,湖边尚说竹笼轩。
成林未逮晋七士,画水曾闻蜀两孙(见东坡雪浪石诗)。
徙置不离山下路,长(上声)来都护寺前村。
寄题何必纡清跸,遵海常怀晏子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苏轼及其作品的一种感怀和追忆,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它的精髓和魅力。

诗的第一句“白傅苏公总杳然”,意指诗人怀念唐代诗人白居易和宋代文豪苏轼,这两人都已逝去,仿佛不再存在。接着,“湖边尚说竹笼轩”是对苏轼所处环境的描写,提到他曾经居住的地方,即杭州的西湖边一个名为竹笼轩的地方。这里提到的竹笼轩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象征了苏轼所追求的文学和哲学的世界。

接下来,“成林未逮晋七士,画水曾闻蜀两孙”,这里运用了对历史人物的对比。古人曾有“竹林七贤”的美誉,诗人用“成林未逮”的说法,表示苏轼和他的追随者们虽然在文学和哲学上有所建树,但可能仍难以达到竹林七贤的高度。此外,提到“画水曾闻蜀两孙”,是指苏轼曾经写过一篇名为《雪浪石》的诗,其中提到的“蜀两孙”是指宋代的两位画家孙知微和他的弟弟孙知信,他们擅长画山水,而诗中提到的“画水”就是指苏轼的作品,显示出苏轼不仅在文字上有着高超的造诣,在艺术上同样不凡。

诗人接下来通过“徙置不离山下路,长(上声)来都护寺前村”表达了对苏轼作品中的意境和哲思的感慨,并以“山下路”“都护寺前村”等具体地点来勾勒出苏轼在文学世界中的位置,暗示其作品虽远离现实生活的喧嚣,却总能与自然山水产生共鸣,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凡尘的宁静与美好。

最后两行“寄题何必纡清跸,遵海常怀晏子言”,诗人借用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其中“寄题何必纡清跸”意思是说,不必为了题诗而特意前来,因为这种情怀和感悟已在心中。“遵海常怀晏子言”则是诗人引用了古代贤臣晏子的话来表达对道德和品行的向往和追求。这两行诗展示了诗人对苏轼作品及其深远影响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苏轼及其作品的追忆与感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情以及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向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