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乐 其七十七
身(项校「闻」)强被(一作「避」)却罪,修福只心勤。
专意涓涓念,时时报佛恩。
得病不须卜,实莫浪求神。
专心念三报(一作「宝」),莫乱自家身。
十念得成就,化佛自迎君。
若能自安置,抛(一作「块」)却带囚(一作「田」)身。
专意涓涓念,时时报佛恩。
得病不须卜,实莫浪求神。
专心念三报(一作「宝」),莫乱自家身。
十念得成就,化佛自迎君。
若能自安置,抛(一作「块」)却带囚(一作「田」)身。
现代解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修心和念佛来获得内心的安宁和解脱。
首先,诗中提到“身强被却罪”,意思是说,即使身体强壮,也可能因为犯错而承担罪责。因此,修福和心勤非常重要。这里的“修福”指的是通过善行积累福报,“心勤”则是要时刻保持内心的勤奋和专注。
接下来,诗人强调要“专意涓涓念”,意思是专心致志地念佛,像细小的水流一样持续不断。这样做的目的是“时时报佛恩”,即时刻感念佛的恩德。通过这种方式,人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诗中还提到“得病不须卜,实莫浪求神”,意思是说,生病时不需要去占卜,也不要盲目求神。相反,应该“专心念三宝”,即专心念佛、法、僧三宝,这样可以帮助自己保持内心的稳定,不至于慌乱。
最后,诗人说“十念得成就,化佛自迎君”,意思是只要坚持不懈地念佛,最终会得到佛的接引。“若能自安置,抛却带囚身”则是说,如果能够自我安置,放下执念,就能摆脱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修心念佛来获得内心的安宁和解脱,强调了专注、坚持和放下执念的重要性。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疾病时,不要依赖外在的力量,而是通过内心的修炼来找到真正的平静和自由。
王梵志
卫州黎阳人。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