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山诗

曾沐殊恩入翰林,翰林风月未关心。
瀛洲影射孤鸿渺,鳌禁难拘野鹤临。
烟雨一蓑流舜泽,风花两味壮陶襟。
茅檐高出千峰首,凡鸟归来没处寻。

现代解析

这首《归山诗》表达了一种对官场生活的超脱和对自然山野的向往。作者曾有幸进入翰林院,但他对那里的风光和名利并不在意,反而觉得那些繁华像是虚幻的影子,无法真正吸引他。他用“孤鸿”和“野鹤”来比喻自己,暗示自己像一只自由飞翔的鸟,不愿被官场的束缚所限制。

诗中提到的“烟雨一蓑”和“风花两味”则描绘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憧憬。他向往那种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像古代圣贤舜和陶渊明那样,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最后两句“茅檐高出千峰首,凡鸟归来没处寻”更是强调了他对隐居生活的追求。他认为,即便住在简陋的茅屋中,心灵的高度也超越了世俗的喧嚣,而那些追逐名利的“凡鸟”再也找不到他的踪迹。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官场的虚浮与山野的宁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自然生活的深切向往。他不愿被世俗所困,而是选择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正是这首诗的精髓所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