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次韵怀古或疑屈原曹娥死非正命是不知杀身成仁者也并为发之

葵榴入眼明,得酒慰衰齿。
胡为浪自悲,怀古泪纷委。
湘江沈忠臣,越江沈孝子。
沈骨不沈名,清风两江水。
或云非正命,是昧舍生理。
归全岂发肤,所惧本心毁。
哭父天为惊,忧君国将燬。
于焉偷吾生,何以立戴履。
脩短在百年,芳秽垂千纪。
之人死犹生,滔滔真死矣。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怀念屈原和曹娥两位历史人物,探讨了生命价值与道德选择。

开篇用"葵榴明艳""饮酒慰藉"的节日景象反衬出诗人怀古的悲伤情绪。他联想到投江的屈原(忠臣)和曹娥(孝女),虽然身体沉入江底,但他们的精神如同清风永存江水之中。

针对有人质疑他们"非正常死亡"的说法,诗人反驳道:真正的生命价值不在于肉体是否完整,而在于是否坚守本心。屈原忧国投江、曹娥为父殉身,这种选择恰恰体现了"舍生取义"的精神。如果苟且偷生,反而丧失了立身之本。

最后诗人点明主旨:生命长短不过百年,但精神的美丑会影响千年。像屈原曹娥这样为道义而死的人,其实获得了永生;而那些浑浑噩噩活着的人,才是真正的"行尸走肉"。

全诗用端午节的传统意象,通过对比手法,赞美了"杀身成仁"的高尚品格,批判了明哲保身的庸俗人生观。语言质朴但思想深刻,让人在传统节日中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