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亭

一到幽亭上,萧然净客心。
竹深风细细,柏古气森森。
畏日背斜照,珍禽共好音。
未能还小隐,即此是山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在幽静亭子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句“一到幽亭上,萧然净客心”,说的是诗人来到这座偏僻宁静的亭子,顿时感到心绪平静,仿佛一切烦恼都被洗涤干净。这里,“幽亭”象征着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给人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接下来两句“竹深风细细,柏古气森森”,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周围的景色:竹林深处,微风轻轻吹拂;古老的柏树散发着庄严的气息。这两句不仅写出了环境的静谧与古老,也让人感受到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氛围。

“畏日背斜照,珍禽共好音”,诗人继续描写环境:阳光斜照,不再那么刺眼,给人一种温和的感觉;珍稀的鸟儿在周围鸣叫,声音悦耳动听。这些细节进一步烘托出亭子的幽静与美好。

最后两句“未能还小隐,即此是山林”,诗人表达了自己虽然还不能完全归隐山林,但在这座亭子里,他已经感受到了山林般的宁静与自由。这体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同时也表明他珍惜当下的片刻安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它让我们感受到,有时候,心灵的自由和宁静并不需要真正的归隐,只要找到一处安静的地方,就能暂时远离喧嚣,回归内心的平静。

郭印

宋成都双流人,字信可,晚号亦乐居士。郭绛子。徽宗政和进士。累任铜梁、仁寿等县令。高宗绍兴十八年,以任永康军通判时牒试避亲、举人不当降一官。终部刺史。与秦桧有庠序旧,绝不与通,家居十八年。性嗜水竹。工诗,与蒲大受、冯时行、何耕道为诗友。有《云溪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