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九鲤湖

仄径倾崖不可通,湖岚林霭共溟濛。
九溪瀑影飞花外,万树春声细雨中。
覆石云闲丹灶冷,采芝人去洞门空。
我来不乞邯郸梦,取醉聊乘郑国风。

现代解析

《游九鲤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充满了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情感体验。

诗的开头写了一条狭窄的小路,旁边是陡峭的悬崖,无法通行。湖上的雾气和林间的薄雾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这里,作者通过“仄径倾崖”和“湖岚林霭”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

接着,作者写到九条溪流在飞花之外形成瀑布,影影绰绰,仿佛在远处的花丛中飞泻而下。而万棵树在细雨中发出春天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生机。这两句诗通过“九溪瀑影”和“万树春声”的描写,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动感和生命力。

然后,作者提到石头上覆盖着悠闲的云彩,而炼丹的炉灶已经冷却,暗示着曾经有人在此炼丹,但现在已经人去楼空。洞门也空无一人,仿佛曾经有人在这里采药,但如今已经离开。这两句通过“覆石云闲”和“采芝人去”的描写,透露出一种时光流逝、人事无常的感慨。

最后,作者表示他来到这里并不是为了追求虚幻的梦境,而是为了在郑国的风中醉上一场。这里的“邯郸梦”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虚幻梦境,而“郑国风”则代表了一种自由、洒脱的生活态度。作者通过这两句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山水之间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郑良士

郑良士(856~930年),初名昌士,字君梦,福建仙游县孝仁里郑宅(今赖店镇圣泉村)人。唐大中十年(856年)生。唐昭宗景福二年(893)献诗五百首给朝廷,受昭宗李烨赏识,授国子监四门博士,历补阙,累迁康、恩二州刺史。天复元年(901)弃官归隐。王审知主闽,知他才华出众聘为八闽署、馆、驿巡官,后迁建州判官。不久,授威武军节度书记,终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白岩集》十卷,《中垒集》五卷,诗集十卷皆佚。《全唐诗》卷726录其诗三首。《全唐诗补编·续拾》卷34补诗二首。其诗多寄情山水,表现超脱凡尘的思想。代表作如《游九鲤湖》、《题兴化高田院桥亭》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