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一位名叫郑丈的逝者表达的哀思和敬仰。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联"插架轴三万,撑肠卷五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郑丈学识渊博。就像家里书架上堆满三万卷书,肚子里装着五千卷学问,说明他是个真正的读书人。这里用"撑肠"这个形象的说法,把知识比作能填饱肚子的粮食,既生动又亲切。
中间两联用比喻手法展现郑丈的胸怀和影响力。"京都通百郡"说他的见识像首都连接各地,"溟渤汇群川"说他的胸襟像大海容纳百川。"深浅人随汲"指不同层次的人都能从他那里获得启发,"东西意各便"说他的思想能让不同立场的人都受益。这些比喻把抽象的品质变得具体可感。
最后一联表达惋惜之情。"后生无复见"说年轻人再也见不到这样的榜样了,"媚学谩跹跹"讽刺现在的人只会装模作样地学习,像跳舞一样做表面功夫。通过对比,更显出郑丈的难得。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哀悼逝者,更通过生动的比喻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可感的学者形象——他像大海般包容,像书籍般渊博,能让每个接触他的人都获得滋养。这种对真才实学的赞美,对虚浮学风的批评,在今天依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叶适
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世称水心先生。嘉定十六年(1223年),叶适去世,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获谥“文定”(一作忠定),故又称“叶文定”、“叶忠定”。叶适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