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春日池塘边的美丽景象,同时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命运的无奈。
首先,“渌沼春光后,青青草色浓”描绘了春天池塘边的景色,水面清澈,草色青翠,生机勃勃。这里的“春光后”意味着春天已经过去,进入初夏,池塘边的草色更加浓密。
接着,“绮罗惊翡翠,暗粉妒芙蓉”用了拟人的手法,形容池塘边的景色如同华丽的丝绸,惊艳了翡翠般的绿叶,而芙蓉花则因为自己的颜色不如其它花朵鲜艳而感到嫉妒。这两句诗通过夸张和拟人,把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然后,“云遍窗前见,荷翻镜里逢”描绘了诗人在窗前看到的景象,云朵遍布天空,荷花在池塘中摇曳,仿佛在镜子中倒映出来。这两句诗通过“窗”和“镜”的意象,将室内与室外、现实与虚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最后,“将心托流水,终日渺无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人将自己的心事托付给流水,希望它们能带走自己的烦恼,但流水却无法真正带走这些忧愁,诗人的心仍然无法平静。这两句诗透露出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短暂感到的哀伤。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春日池塘边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和对内心情感的无奈。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修辞,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相结合,使得整首诗词既富有画面感,又充满了情感的深度。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