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被押送途中写的,表达了他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前两句用梅花和风雨起兴,梅花象征坚贞,风雨打湿衣服暗示路途艰辛。诗人被押着走过大庾岭(南北分界),内心孤独,没人同行。"出岭同谁出"是反问,强调孤独;"归乡如此归"是自嘲,这样狼狈地回到故乡。
中间四句对比永恒的山河和短暂的城郭沦陷,说明国家虽然暂时被占,但精神永存。最后两句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典故,表明自己宁愿饿死也不投降的决心。"梦中采薇"是幻想像古人一样坚守气节。
全诗用简练的语言,通过路途艰辛、孤独感、山河永恒与城郭沦陷的对比,层层递进,最后点明以死明志的决心。诗中那种面对绝境依然坚守信念的精神,正是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