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徐使君秋日建昌闻警,得“戎”字

飞羽辽河上,移军滦水东。
前驱皆大将,列阵尽元戎。
夜出榆关计,朝看朔漠空。
但期常献馘,不敢望彤弓。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古代战争的场景,表达了将士们的英勇和对胜利的期盼。

首两句“飞羽辽河上,移军滦水东”,描绘了军队的迅速行动。飞羽象征着箭矢,辽河和滦水是两个地理标志,说明军队在广阔的地域中快速调动。这两句展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军队的高效行动。

接下来的两句“前驱皆大将,列阵尽元戎”,说明了这支军队的阵容强大。前驱指的是先锋部队,大将和元戎都是高级将领,意味着整支军队都由经验丰富的将领指挥,士气高昂,准备充分。

“夜出榆关计,朝看朔漠空”这两句描绘了军队的隐秘行动和迅速取得的战果。榆关是古代的重要关隘,夜出说明行动隐秘,避免被敌人察觉。朝看朔漠空则表明在短短的时间内,军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胜利,朔漠(北方荒原)变得空旷,敌人被击退。

最后两句“但期常献馘,不敢望彤弓”表达了将士们的谦逊和对胜利的期望。献馘是古代战争中割下敌人耳朵以示胜利的行为,将士们只希望能常常取得胜利,而不敢奢望得到更多的荣誉(彤弓象征着皇帝的赏赐)。这两句展现了将士们的务实和谦逊,以及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生动的战争场景,展现了古代将士们的英勇、智慧和忠诚,同时也传达了对和平与胜利的深切期盼。

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