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
浮云蔽中野,徬徨动四顾。
物理有同心,枯株思雨露。
当代觏鸿儒,折旋中矩度。
世道殊古今,交游间新故。
所志在伊吕,慨然发深慕。
穷达自有常,圣贤亦由素。
旦暮无易情,千载通神寤。
凉风谷中来,流泉涧中聚。
抱膝发高吟,忘机下鸥鹭。
物理有同心,枯株思雨露。
当代觏鸿儒,折旋中矩度。
世道殊古今,交游间新故。
所志在伊吕,慨然发深慕。
穷达自有常,圣贤亦由素。
旦暮无易情,千载通神寤。
凉风谷中来,流泉涧中聚。
抱膝发高吟,忘机下鸥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纷扰世事中坚守本心的形象,充满哲理和画面感。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困境与坚守(前八句)
像浮云遮蔽原野一样,世间纷扰常让人迷茫徘徊。但诗人发现万物都有共通之处——就像枯树渴望雨露,人也在寻找精神滋养。他观察到当代学者虽然举止得体,但古今处世之道已不同,人际关系也复杂多变。这里用"浮云蔽野"比喻现实迷雾,用"枯株思雨露"道出人对精神共鸣的渴望。
2. 志向与超脱(中间六句)
诗人坦言自己仰慕伊尹、吕尚这样的古代贤臣,但明白人生际遇自有规律,圣贤也是从平凡中成长。可贵的是他"旦暮无易情"——无论顺境逆境都不改初心,这种坚持让他仿佛能与千年前的圣贤精神相通。这里用"千载通神寤"的奇妙想象,表现精神穿越时空的力量。
3. 自然与顿悟(后四句)
最动人的是结尾的山水画面:凉风穿谷、流泉汇涧,诗人抱膝高歌,连鸥鹭都放下戒备落在他身旁。"忘机鸥鹭"的典故在这里用得极妙,既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又暗示放下功利心后的精神自由。
全诗像一部微型纪录片:先展示现实困境,接着记录思想斗争,最后定格在山水悟道的画面。最打动人心的,是诗人面对纷扰世界时,那种"枯株盼雨"般的纯粹渴望,和"与鸥鹭为友"的洒脱智慧。这种在浮躁中保持清醒、在功利中守护真心的态度,至今仍能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