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怀古师)归乡途中的景象,充满宁静悠远的禅意。
前两句写僧人启程归蜀,山峦在云阳之外渐渐远去,寒冷的归途连接着巴蜀大地。"寒"字既点明季节(可能是初春或秋冬),也暗示旅途的艰辛,但僧人步履从容,超脱于尘世冷暖。
三四句用壮阔的笔法勾勒蜀道险峻:剑江如剑笔直贯通天地,栈道悬空斜挂山崖。这两句不仅展现蜀地独特风光,更暗喻修行之路的孤高艰险——僧人如行走在天地之间的独行者,却因内心的坚定而如履平地。
五六句捕捉两个灵动细节:樵夫停下砍柴倾听僧人锡杖声,鸟儿站在木筏上偷看僧人禅修。寻常生灵被僧人的宁静气质感染,瞬间停下忙碌,仿佛万物都在这一刻领悟禅机。这种"动静对比"凸显僧人超然物外的感染力。
最后两句想象僧人回到旧居的情景:深山小径直到春末才开花,既呼应开头"寒"字(说明归途漫长),也暗含禅理——修行如同等待深山花开,需要静守本心,终会迎来顿悟的芬芳。
全诗没有直接写僧人,却通过山水、动物、植物的反应,让一位淡泊宁静的修行者形象跃然纸上。最妙的是诗中"停斧""立槎""晚开花"等细节,让人感受到一种万物有灵的和谐,以及禅意对世俗生活的温柔渗透。
释行肇
释行肇,天台(今属浙江)人。九僧之一(《清波杂志》卷一一)。今录诗十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