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渡伊水

悠悠涉伊水,伊水清见石。是时春向深,两岸草如积。
迢递望洲屿,逶迤亘津陌。新树落疏红,遥原上深碧。
回瞻洛阳苑,遽有长山隔。烟雾犹辨家,风尘已为客。
登陟多异趣,往来见行役。云起早已昏,鸟飞日将夕。
光阴逝不借,超然慕畴昔。远游亦何为,归来存竹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渡过伊水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色和内心活动的交织,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开头四句写渡河时的场景:伊水悠悠流淌,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石头。此时已是深春,两岸草木茂盛。这里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画面。

接下来四句写远望的景色:远处的沙洲和小岛若隐若现,河岸蜿蜒曲折。新长出的树上开着稀疏的红花,远处的原野呈现深绿色。这些描写层次分明,由近及远,色彩鲜明。

"回瞻洛阳苑"四句突然转折:回头望洛阳的宫苑,却被绵延的山脉阻隔。虽然还能依稀辨认家的方向,但风尘仆仆的自己已成异乡客。这里透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漂泊在外的孤独感。

"登陟多异趣"以下写旅途见闻:登山时看到各种新奇景致,路上遇到匆匆赶路的行人。这时云起天暗,鸟儿归巢,太阳即将西沉。这些描写暗示一天将尽,时光飞逝。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感慨:时光一去不返,让人怀念过去。远游到底为了什么?不如归去把经历记录下来。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怀疑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全诗以渡河为线索,将眼前景、心中情自然融合,语言清新流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抒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体现了唐代文人典型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韦述

韦述(?-757年)唐代大臣,著名史学家,京兆万年人。开元五年,中进士,授栎阳尉,转右补阙,迁起居舍人。说重词学之士,与张九龄、许景先、袁晖、赵冬曦、孙逖、王乾常游其门。十八年,兼知史官事,转屯田员外郎、吏部职方郎中。二十七年,转国子司业,充集贤学士。天宝初年,历太子左右庶子,加银青光禄大夫。九年,兼充礼仪使,迁工部侍郎,封方城县侯。述著有《唐职仪》三十卷、《高宗实录》三十卷、《西京新记》五卷、《御史台记》十卷、《开元谱》二十卷,并传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