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禅意的日常生活场景,通过简单画面传递深刻哲理。
前两句"闭门入圃太周遮,一唤回头便到家"讲的是一个人关上门走进菜园(圃)时,被茂密的植物(周遮)遮挡了视线。但只需别人一声呼唤,他转身就能回到家门口。这里用"太周遮"形容植物繁茂遮挡视线,暗喻人在生活中常被各种表象迷惑,而实际上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回头)就在身边。
后两句"良遂知时人不委,海山空映夕阳斜"中,"良遂"可能指一位高僧,他明白时机但人们不理解(不委)。眼前的海景山色(海山)只是夕阳下的虚幻倒影(空映)。这里用夕阳美景比喻世间繁华都是暂时的、虚幻的,而世人往往沉迷其中不能领悟。
全诗通过种菜、回家、看夕阳这些日常小事,表达了"返璞归真"的禅理:人们常被生活表象迷惑,其实真理就在转身可见的平常处。就像被菜园遮挡视线的人,只需要简单回头就能找到归途;就像沉迷夕阳美景的人,其实看到的只是转瞬即逝的幻影。诗中用"一唤回头"这个简单动作,生动揭示了"顿悟"的禅机——真理不在远方,而在我们回望生活的那个瞬间。
释鼎需
释鼎需(一○九二~一一五三),号懒庵,俗姓林,长乐(今属福建)人。年二十五读《遗教经》得悟,依保寿乐禅师为比丘。踰十年归里,结庵于羌峰绝顶,三年不下山。后由佛心才禅师挽其出。高宗绍兴初谒宗杲于洋屿,旋随宗杲移小溪,与之分座,由此得声。泉州守请开法延福,后退处洋屿八年,晚居东西禅。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二。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大慧普觉宗杲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释鼎需诗,据《续古尊宿语要》所收《懒庵需禅师语》等书所录,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