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历史上几位著名隐士的故事,通过对比突出严子陵(子陵)的特殊价值。
前两句用两个典故打比方: 1. "四皓"是秦朝四位隐士,后来出山辅佐汉惠帝; 2. 伯夷为躲避商纣王隐居,最终却投奔周文王。 这两个例子说明隐士往往最终还是会选择明君效力。
后两句笔锋一转说严子陵: 他可不是忘记君主的隐士,而是用特殊方式保全了汉朝。别人隐居是为自保或待价而沽,严子陵的隐居却成为东汉开国的道德标杆——他拒绝光武帝刘秀的征召,反而成全了刘秀礼贤下士的美名,这种"不合作"恰恰是对汉室最大的维护。
全诗妙在颠覆认知:通常认为效忠就要做官,但诗人指出有时"不仕"才是更大的忠诚。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展现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不同但都值得尊敬的选择。
汪义荣
汪义荣,黟县碧山村人,字焕之,乾道五年(1169)登进士第,历知崇仁县、桂阳军,有政声,除大理丞,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