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阁晨起

板阁常晏眠,偶独起清旦。
月落檐鸟语,烟开客船散。
长江色自澄,汀树声空乱。
群动又复然,劳劳(集本作身)可长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的宁静画面,以及在这种宁静中引发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头,诗人提到自己经常在板阁上安然入睡,直到某个清晨偶然醒来。这个偶然的醒来,让诗人有机会观察到周围的景象:月亮已经落下,屋檐下的鸟儿开始鸣叫,晨雾逐渐散去,客船也纷纷离去。这些细节描绘出一幅清晨的生动画面,给人一种宁静而远离喧嚣的感觉。

接下来,诗人注意到长江的水色依旧清澈,而岸边的树声却显得杂乱无章。这一对比似乎暗示了自然界的恒常与人类生活的无常。尽管大自然依旧如常运转,但人类的活动却充满了变动和忙碌。

最后,诗人感叹“群动又复然”,意思是人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生活。这种日复一日的劳碌,让诗人不禁发出长叹。这里的“劳劳”可以理解为人们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碌的状态,诗人对这种状态感到无奈和忧虑。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清晨的宁静与人类忙碌生活的对比,表达了对生活本质的思考。诗人似乎在提醒我们,尽管外界环境可能宁静美好,但我们的生活却常常充满了无休止的忙碌和劳碌,这种反差值得我们深思。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