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登岸过营屯

北风三日为谁生,一棹归来拂浪轻。
红日半山迎晓眺,白云随地逐秋行。
阴屯细柳营门旧,声绕平林牧笛清。
却忆边庭烽火急,不知何日罢胡征。

现代解析

《泾河登岸过营屯》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泾河登岸后,沿途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边疆战事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开头两句“北风三日为谁生,一棹归来拂浪轻”,写的是北风连续吹了三天,作者乘着小船归来,轻轻拂过波浪。这里的“北风”不仅指自然现象,也可能暗示边疆的紧张局势。作者通过这种自然景象,引出了内心的思考。

接下来两句“红日半山迎晓眺,白云随地逐秋行”,描绘了清晨的景象:红日半挂在山头,白云随着秋风飘荡。这里的“红日”象征着希望和光明,而“白云”则象征着自由和宁静。作者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阴屯细柳营门旧,声绕平林牧笛清”这两句,写的是作者经过细柳营门,听到牧笛声在平林中回荡。细柳营是古代军营的代称,这里暗示了边疆的军事存在。牧笛声则代表了和平的生活,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最后两句“却忆边庭烽火急,不知何日罢胡征”,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边疆战事的忧虑。他回忆起边疆烽火不断的紧急情况,感叹不知何时才能结束战争。这里的“胡征”指的是对外族的征讨,作者通过这种感叹,表达了对和平的深切渴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军营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边疆战事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战争的反思,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