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四 第四章明无相虚融

君不见决定法中无决定,虚妄颠倒是菩提。
若心分别菩提法,分别菩提还复迷。
若了此迷无分别,迷与分别即菩提。
分别菩提非一异,恒一同体不相离。
安住性空真实性,空性无空亦不齐。
同体大悲含一切,故知真性不乖迷。
只此昏迷即无性,亦复不论齐不齐。
若舍尘劳更无法,喻若莲花生淤泥。
如来法身无别处,普通三界苦泥犁。
三界泥犁本非有,微妙谁复得见蹊?
行路难,路难本自是泥洹。
内外身心并空寂,颠倒贪嗔何处安?

现代解析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讲"放下执着,烦恼即菩提"。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告诉我们:生活中那些让我们纠结痛苦的事情,其实换个角度看就是开悟的契机。

诗中用几个通俗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1. 就像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一样,佛性其实就藏在我们的烦恼里。你越是想逃离烦恼,反而越找不到真正的智慧。
2. 就像淤泥本身并不脏(只是我们觉得它脏),我们觉得痛苦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其实本质上也是空性的。
3. 我们总在区分"迷"和"悟",就像非要分清楚水和波浪的区别,其实它们本质都是水。

最妙的是最后四句,诗人说:所谓的"行路难",难就难在我们非要把涅槃(解脱)想象成某个遥远的目标。其实只要放下对身心、对错、贪嗔的执着,当下就是解脱。

简单来说,这首诗教我们:
- 不要对抗烦恼,要学会在烦恼中见本性
- 好坏对错都是我们头脑造出来的概念
- 解脱不在远方,就在此时此刻的觉知中
- 就像玩游戏太投入会忘记自己在玩游戏,我们的生活也需要这种"觉知"的提醒

这种思想对现代人特别有用——当我们为工作焦虑、为感情痛苦时,记住这些困扰本身就是让我们成长的养分,不需要逃离,只需要换个角度看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