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春亭

闻说芳亭著意浓,留连美景一壶中。
歌声不放莺声老,酒面长陪花面红。
笋迸玉簪穿落日,柳拖金线击东风。
时人尽道春归去,疑是桃源路忽通。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名为“留春亭”的地方,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巧妙的比喻,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美景的留恋和向往。

首联“闻说芳亭著意浓,留连美景一壶中”直接点题,听说这座亭子特意营造出浓郁的春意,人们在这里饮酒赏景,仿佛把整个春天的美景都装进了酒杯里。这里用“一壶中”的夸张手法,突出了亭子景色的迷人。

颔联“歌声不放莺声老,酒面长陪花面红”进一步渲染欢乐氛围。人们的歌声不肯停歇,连黄莺的啼叫都显得苍老;饮酒后泛红的脸庞,与盛开的红花交相辉映。通过人与自然的互动,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春天气息。

颈联“笋迸玉簪穿落日,柳拖金线击东风”转向景物描写。新生的竹笋像玉簪一样刺向夕阳,柳条如同金线在东风中摇曳。这两句用“玉簪”“金线”的精致比喻,把常见的自然景物写得格外灵动优美。

尾联“时人尽道春归去,疑是桃源路忽通”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当人们都说春天已经离去时,这座亭子却让人恍惚间以为通往桃花源的路突然打开了。这里用陶渊明笔下永恒的世外桃源作比,暗示留春亭具有让春光永驻的魔力。

全诗通过声音(歌声、莺啼)、色彩(酒面红、花面红)、动态(笋迸、柳拖)等多角度描写,构建出一个声色俱全的春日乐园。最妙的是结尾的转折,在众人感叹春逝时,诗人却在这里发现了永恒的春天,这种反差既突出了留春亭的特殊魅力,也暗含了“只要心中有春,春便常在”的人生哲理。

释德葵

释德葵,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僧(明正德《松江府志》卷一八)。今录诗三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