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卒示嗣子蕴仁

不是岭头携得事,岂从鸡足付将来。
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裁。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主要探讨了人生的传承与责任。

首句“不是岭头携得事,岂从鸡足付将来”可以理解为:人生的成就和智慧不是从某个特定的地方或事件中轻易获取的,也不是通过简单的方式就能传承下去的。作者在这里用“岭头”和“鸡足”象征了看似重要但实际上并不直接相关的因素,强调真正的传承需要更深刻的理解和努力。

接下来的“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裁”进一步点明了这种传承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作者指出,自古以来,圣贤们所遵循的道理都是如此,他们并不是通过某种特别的手段或偶然的机遇才成为圣贤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深刻的领悟。作者在这里也表明,自己并不是在刻意教导或裁断什么,而是希望后人能够理解并继承这种精神。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的核心思想是:人生的智慧和成就并非偶然获得,而是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深刻的理解来传承。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复制,而是对前人智慧的深入领悟和发扬光大。作者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传达了一种对人生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深刻思考,激励后人继续前行。

释遇安

释遇安(?~九九二),俗姓沈,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青原下十世,天台韶国师法嗣。太祖乾德中居杭州北关倾心院,开宝七年(九七四)入居光庆寺,号善智禅师。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于滋福殿赐紫,号朗智大师。淳化三年卒。事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六、《五灯会元》卷一○、《咸淳临安志》卷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