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第相从有年,去岁复间关渡海随予来粤,今乃请携家归台,并以绢乞诗为永念,怆然赋此(丘春第字金杏,台湾台中人。)(丙申稿,清光绪二十二年)

此去成乖隔,相从十载馀。
病劳调药物,閒仗护琴书。
离别他乡苦,交情患难疏。
将诗与吟诵,天末傥怀余。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与一位叫丘春第的老友分别时的感伤。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十年情谊:开头就说两人相处了十多年("相从十载馀"),说明感情很深。朋友像家人一样照顾生病的作者("病劳调药物"),还帮他保管心爱的琴和书("閒仗护琴书")。

2. 双重离愁:朋友要回台湾老家("携家归台"),他们却在广东分别。这种"他乡离别"让作者更难受,因为在外地打拼时结交的朋友,感情往往更珍贵("交情患难疏")。

3. 特别的纪念:朋友要走时,不但要告别,还特意带了绢布让作者写诗留念。这个细节很动人,说明朋友很看重这份情谊,想永远保存("乞诗为永念")。

4. 未来的牵挂:最后作者说,希望朋友在远方("天末")读这首诗时还能想起他。用"傥"(或许)这个字,透露出既期待又怕被遗忘的复杂心情。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两个老朋友聊天一样朴实。通过日常小事(熬药、看管物品)展现深厚友谊,通过具体场景(他乡分别、索诗留念)表达不舍之情,让人感受到真挚友情的温暖和离别的酸楚。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