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朝诗人送别朋友去澳门时写的,充满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人的不舍。
前两句写离别场景:朋友要走了,站在岔路口告别,心里特别难受。"临歧"就是站在分岔路口的意思,用这个细节生动表现了离别的惆怅。
中间四句写澳门现状:那里住着外国商人(群夷),停靠着远洋轮船(火轮船)。提到澳门从明朝就开始通商(互市),如今又有了新发明的飞机。这些描写看似平常,其实暗含忧虑——外国势力越来越强大,新技术层出不穷。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看着眼前纷乱的世道(茫茫众忧),所有烦恼其实在出生前就注定了。这里既有对国运的担忧,也透露出无力改变的无奈。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通过送别这个小场景,反映了晚清中国面对西方冲击时的复杂心态。没有直接说教,但通过"火轮船""飞机"这些新事物与"群夷宅"的组合,自然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最后一句尤其耐人寻味,把个人离愁升华为时代之叹。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