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五月十五的夜晚望月时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的开头"今月作古色,天涯伤客情"就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月亮看起来像是蒙上了一层古老的色彩,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感到分外伤感。这里用"古色"来形容月亮,暗示着一种衰败、陈旧的感觉。
接下来的"不知夜景短,欲夺日华明"写月亮不知道夜晚短暂,还想与太阳争辉。这既是在描写月亮的明亮,也暗含着对某些不自量力行为的讽刺。
"千里幸犹共,一阴嗟已生"是说虽然相隔千里还能共赏明月,但夏至过后阴气已经开始滋长。这里用自然现象来暗示时局的变化,夏至之后白天变短,象征着光明渐逝。
最后两句"妖蟆方内蚀,何以慎持盈"直接点出第二天要发生日食,用"妖蟆"(传说中吞食月亮的蛤蟆)来比喻侵蚀国家的势力,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持盈"是指保持圆满状态,作者在问:在这样的危机下,该如何保持国家的安定繁荣?
整首诗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时局变化结合起来,通过描写月亮、日食等天文现象,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诗中既有对美景的描绘,又暗含深意,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