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作品,借古讽今,用历史典故影射当时清朝面临的危机。全诗用通俗的比喻和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前两句用"蒙尘的镜子"比喻清朝已经失去往日光辉,"牝朝"(母鸡当政)暗指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统治即将终结。三四句借用历史典故:西晋"河阴之变"中权臣屠杀皇族的惨剧,暗示清朝内部权力斗争;"妩媚章"指唐朝杨贵妃的故事,比喻统治者沉迷享乐导致国势衰微。
五六句更直白:像数钱一样斤斤计较的官员(奼女)救不了国,而外国(列强)的威胁已经逼近(宾王指外国使者)。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就算再怎么尊崇慈禧太后(圣母),也挡不住外国军队的入侵。
全诗用历史故事作镜子,批评统治者昏庸、官员无能,预言国家将亡于外敌之手。语言看似含蓄,实则句句带刺,把对国家命运的焦虑和愤怒都藏在典故背后,展现出传统诗词"借古讽今"的独特魅力。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