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晓沧,次题行教图韵(庚子稿,清光绪二十六年)

南风吹大海,日轨走南陆。
我行君尚留,慷慨念时局。
神方置不用,谁起国病笃?
同抱救世心,栖栖行海曲。
空言要何补,长身祗食粟。
此来已三月,共惜流光速。
群山送我行,海气清而肃。
眷念君平生,抱道过王蠋。
临歧为我歌,高响振林木。
林中双异鸟,飞鸣正相逐。
勉哉保令名,何必愧异服(晓沧时改南洋商人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送别友人晓沧时所作,既有对时局的忧愤,也有对友情的珍视,还暗含对友人新身份的鼓励。全诗用自然景象与人生际遇交织,情感真挚而深沉。

前四句以壮阔的南国风光开篇:海风呼啸,太阳南移,暗示诗人即将远行而友人暂留。"慷慨念时局"一句点明背景——两人都是心怀家国的有志之士,面对动荡的时局却无能为力。

中间十二句是诗的核心。诗人痛心于"神方置不用"(治国良策被弃用),质问谁能拯救病重的国家。他与晓沧都有救世理想,却只能像忙碌的海鸟般在偏远之地奔波。"空言要何补"是无奈的自嘲:空谈救国不如先吃饱饭("长身祗食粟")。"此来已三月"四句写离别场景:群山相送、海风清冷,暗含对短暂相聚的珍惜。

后六句聚焦晓沧其人:他像古代隐士王蠋一样坚守道义,临别时高歌震林,林中双鸟追逐嬉戏的意象,既烘托离别氛围,又暗喻二人志同道合。最后两句最动人——诗人鼓励友人"保令名"(保持高洁品格),并说"何必愧异服":你改穿商人服装谋生并不可耻,救国之路不止一条。

诗歌魅力在于:
1. 家国情怀与个人出路的矛盾:既忧国忧民,又承认生存现实,体现知识分子的挣扎。
2. 离别不伤颓:海风群山营造壮别意境,双鸟追逐暗示前路可期。
3. 对友人的深刻理解:不居高临下批判友人从商,反而给予尊重,这种思想在当时尤为难得。

全诗如一幅水墨长卷,有海浪的激荡、山峦的沉静、飞鸟的生机,更有一对知己在时代浪潮中相携而行的剪影。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