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行感兴

边风吹雁寒,雨宿黄芦下。
家鸡饱遗粒,喔喔庇檐瓦。
孔鸾尔安巢,慎勿翔中野。
鲜鲜野畦菊,的皪弄深黄。
馨香不自暖,白露凄欲霜。
明朝紫茱萸,雕槛荐高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郊外的画面,通过自然景物和动物的对比,表达了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安稳生活的向往。

前四句写野外大雁的艰辛和家鸡的安逸:边塞寒风吹得大雁瑟瑟发抖,它们只能在黄芦苇下躲雨过夜;而家鸡却能吃饱主人撒落的谷粒,在屋檐下悠闲地打鸣。这里用两种鸟的不同处境,暗喻漂泊者与安居者的生活差异。

中间四句转为劝诫:那些美丽的孔雀啊(孔鸾),你们要安分地在巢里待着,千万别飞到危险的荒野中去。这里用孔雀比喻有才华的人,暗示乱世中应当谨慎自保。

后四句通过菊花和茱萸的对比,深化主题:田野里鲜艳的菊花虽然美丽,却抵不住寒露风霜;而富贵人家(高堂)的紫茱萸,却能养在华丽的栏杆里受人供奉。诗人用这两种植物,暗喻不同阶层人士的命运差异——普通人再优秀也难逃困顿,权贵则始终享有优渥生活。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两组巧妙对比:大雁与家鸡、野菊与茱萸,通过这些常见事物的命运反差,不动声色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诗人没有直接抱怨,而是让读者从画面中自己体会:在寒冷的世界里,有个遮风避雨的屋檐多么珍贵。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王安中

王安中(1075~1134) 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履道,号初寮。中山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年青时曾从师苏轼、晁说之。晁教以为学当谨初,故牓其室为初寮。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徽宗时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以谄事宦官梁师成、交结蔡攸获进,又附和宦官童贯、大臣王黼,赞成复燕山之议,出镇燕山府。后又任建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靖康初,被贬送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又内徙道州,复任左中大夫,不久去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