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枕诗 其二 (乙未稿,清光绪二十一年)

昔游净翠园,同赋菊枕诗。
维时灌阳公(公师唐景崧,广西灌阳人。),初出为监司。
两迁遂持节,风雅照海湄。
从容军政暇,坛坫叠鼓旗。
客并富才俊,主更雄文词。
秋光剪入卷,裒集名诗畸。
苦心极镌刻,谓可千秋垂。
夷氛海上来,倚枕闻惊鼙。
是时菊正花,黄金甲纷披。
秋风一场战,应保危台危。
朱崖地遽弃,百计不得施。
馀生脱虎口,寤寐空相思。
昔为称意花,今作断肠枝。
兵火万卷尽,梨枣灾可知。
蠹篇纵倖存,零落生蛛丝。
安知秋斋中,清芬犹昔时。
寒宵有远梦,相觅应天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回忆过去与老师唐景崧(灌阳公)在净翠园赏菊作诗的美好时光,同时感慨时局动荡、物是人非的哀伤之作。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美好回忆(开头到"谓可千秋垂"):诗人回忆当年在净翠园与老师唐景崧一起赏菊作诗的雅致场景。当时老师刚升官,在军政之余仍保持文人雅兴,召集才子们吟诗作赋,把秋光菊色都写进诗卷,精心刻印成册以为能流传千古。这里用"黄金甲纷披"形容菊花盛开,暗喻当时盛况。

2. 时局突变("夷氛海上来"到"百计不得施"):笔锋一转,描写外敌入侵的动荡。当菊花再开时,台海局势危急,但一切挽救措施都无济于事。用"黄金甲"既指菊花,也暗喻将士铠甲,暗示美好秋色与残酷战争的重叠。

3. 物是人非("朱崖地遽弃"到最后):诗人痛心老师被迫离开台湾(朱崖),自己虎口逃生后,只能梦中追忆往昔。当年精心编印的诗集毁于战火,幸存者也布满蛛网。最后以"寒宵有远梦"作结,表达对老师和往昔的深切怀念。

全诗通过"菊枕"(菊花做的枕头)这个意象,串联起过去的美好与现实的凄凉。艺术手法上运用了今昔对比(昔日的诗会盛况vs今日的战火焚毁)、虚实结合(实写菊花盛开,虚写战场铠甲)、借景抒情(通过菊花、诗卷等物品寄托情感)等手法,将对恩师的怀念、对文化遭劫的痛心、对时局的无柰等复杂情感融为一体。语言上虽然有些典故,但情感真挚,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诗中深沉的家国之痛和师生之情。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