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镜篇①

盈盈一片秋空月,云雾朦胧半边缺。
五色双龙背上蟠,铭镌大业何曾灭。
阿𡡉当日幸迷楼,如花嫱嫔居上头。
琼户晨开金缕锁,珠帘齐上珊瑚钩。
明星荧荧宝奁启,竞斗新妆明镜里。
涂黄那数汉宫娇,写翠休夸赵女美。
扫天红粉逞妖娆,岂识春风梦易消。
故国芳魂归未得,玉钩斜上长蓬蒿。
绮罗灰劫经千古,皓齿明眸何处所。
微物何为未化尘,一朝耕出雷塘土。
曾悬媚子照婵娟,雨散云收一惘然。
陈宫难问乐昌事,蜀物犹存乾德年。
好事传观勤拂拭,繁华瞥眼空相忆。
祇合深宫艳质藏,岂期蔀屋农人得。
古训由来戒色荒,骄奢淫佚致倾亡。
当时若以古为镜,何至杨花委路旁。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一面出土的古铜镜为线索,通过今昔对比,讲述了隋炀帝荒淫亡国的历史教训。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1. 开篇先描写古镜出土时的样子(前四句)——像秋夜被云雾遮住的月亮,镜背盘着五色双龙,刻着"大业"年号依然清晰。这里用"半边缺"暗示王朝的覆灭。

2. 中间大段("阿𡡉当日"到"雨散云收")用电影般的镜头,重现隋炀帝在迷楼享乐的奢靡场景:清晨打开金锁珠帘,嫔妃们对着宝镜争奇斗艳,涂脂抹粉胜过汉宫赵女。但转眼间,这些红粉佳人都成了乱葬岗的枯骨,只有这面镜子幸存下来。

3. 最后八句是诗人的感慨:镜子历经千年未毁,从宫廷流落农家,见证着"色字头上一把刀"的道理。如果隋炀帝能以历史为镜,又怎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艺术特色上,诗人用"玉钩斜"(隋朝乱葬岗)、"雷塘"(炀帝葬地)等典故,把镜子写成穿越时空的见证者。最妙的是结尾双关——既是说铜镜该用来"以史为鉴",也暗指这面实物镜子见证了兴亡。全诗像一部历史纪录片,用一件文物串起古今,警示后人勿重蹈覆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