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李贞伯篆书海月庵扁
篆法久欲绝,李公得真传。
近时乡先辈,彷佛如滕权。
昔为我题扁,握笔指腕悬。
顾盻张髯须,起立竦背肩。
俯仰为陈迹,屈指十五年。
破屋垂雨溜,𠩲墙上蜗涎。
三字被侵蚀,黑□犹高县。
海月夜照之,墨光却新鲜。
正如公性气,精悍老犹然。
见物不见人,吴山隔重泉。
惜哉不可作,手迹忍弃捐。
寿以西川木,良工善雕镌。
庶几如坐对,仰面在屋椽。
近时乡先辈,彷佛如滕权。
昔为我题扁,握笔指腕悬。
顾盻张髯须,起立竦背肩。
俯仰为陈迹,屈指十五年。
破屋垂雨溜,𠩲墙上蜗涎。
三字被侵蚀,黑□犹高县。
海月夜照之,墨光却新鲜。
正如公性气,精悍老犹然。
见物不见人,吴山隔重泉。
惜哉不可作,手迹忍弃捐。
寿以西川木,良工善雕镌。
庶几如坐对,仰面在屋椽。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友人李贞伯书法作品的深情追忆,通过日常细节和生动比喻,表达了对故人技艺的赞叹与物是人非的感慨。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书法传承(前4句)
用"篆法久欲绝"开篇,说古老的篆书技艺快要失传了,而李公(李贞伯)是真正掌握精髓的人。把他比作当地前辈书法家滕权,凸显其书法造诣之高。
2. 创作场景(5-10句)
用电影镜头般的细节描写李公题字时的姿态:悬腕握笔、胡须微动、耸肩直背,连15年后这些动作细节仍历历在目。通过"俯仰为陈迹"的转折,带出时光流逝的怅惘。
3. 睹物思人(剩余部分)
描写如今破屋景象:漏雨的屋檐、爬满蜗牛的残墙,但被侵蚀的题字"黑□"(缺字处可能是"迹"字)依然高悬。最精彩的是"海月夜照之,墨光却新鲜"——月光下墨迹如新,就像李公刚烈的性格永不褪色。最后以"见物不见人"道出核心伤感,虽然请工匠用名贵木材重刻匾额,但终究只能对着屋檐仰望,再也见不到故人。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悬腕""张髯"等动态描写让书法创作过程活灵活现
- "墨光新鲜"的月光意象新颖动人,将书法神韵与人物性格完美结合
- 通过破屋残匾与鲜活记忆的对比,展现时光无情与艺术永恒
- 结尾"惜哉不可作"的叹息,道出所有人面对珍贵事物消逝时的共同心情
就像我们翻看老照片:泛黄的相纸里藏着鲜活的记忆,照片中人已不在,但当时的笑容依然清晰如昨。诗人正是用这种"物是人非"的永恒情感打动读者。